2008/04/23

關於做研究...

「大學生」這個名詞,在當今社會已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詞彙,因為你我都是。大學的角色亦隨著時間與社會環境之變遷,從原先神聖的學術殿堂,淪為略帶世俗味的職業訓練班。猶記甫進大學,不知哪裡流傳的訓示,大學在課業、社團、感情三項學分都要取得,才是不枉此行。對我而言,在歷經大一大二之年少輕狂與活動社團的焦頭爛額,在靜心沉澱後乃發現,似乎還有一個部分在大學尚未取得。

大學的本質應是為專業學術研究做準備,因而在大學畢業前,除非相關課程要求以嚴謹之研究方法進行專題研究,否則大學四年中難以受到「做學問」的洗禮。目前大學囿於生師比之限制,課程多半為大班教學,縱然有互動機會,亦受限於課程進度安排而難以深入進行研討。因此,萌發我期待在獨立思考、研究能力方面,有所精進之想法。

故而在大二寒假期間,積極準備提出國家科學委員會「大專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之計畫申請。國科會所提供之大專生研究計畫機會,不僅提供研究期間8個月,總計32000之豐厚獎學金,更可透過與指導教授的密切請益,學習並應用研究之流程、技巧、文獻收集彙整能力以及研究規範。

然而第一次的申請並不順利,未能獲得評審教授對計畫提案之青睞。經過檢討,一方面原因為研究題目不夠創新,二方面因為研究計畫格式與內容尚未符合期待之水準。因此,在經過研究方法課程的訓練與其他系上專業科目,時至大三再度及早準備申請計畫,終以「國際非營利組織之公私協力個案研究—以Mercy Corps為例」獲得研究機會。

計畫執行過程中,與指導教授碰面討論之議題多半是停留在研究架構與約略指引方向上。進行健究計畫所需要的功夫,完全有別於課堂報告只消依照指定命題、拼湊既有資料,再給予一些心得感想即可。反之,必須自己對研究主題有主動的興趣與廣泛的認識。指導教授的角色僅是在於「建議」資料收集方向,提供研究框架。在這些指導之後,教授就與你分道揚鑣,正式進入獨立的研究階段。

研究的道路是孤獨的,特別是在資料的千頭萬緒中試圖理出一道頭緒;或是在觀念的釐清過程中,輾轉反側、難以成眠。卻又不斷的沉浸在掙扎之後,所得到的雀躍之情、無可自拔。唯有在經歷刻骨銘心之掙扎後,知識在這些千錘百鍊的過程中,萃取出純粹的精華。

孤獨是成長的必經之途,透過國科會大專生專題研究計畫執行之過程,可以提前品嚐「做研究」的滋味。縱使研究的路途漫長且孤獨,崎嶇且艱辛,但我們仍可透過這樣的機會,使自己不斷信步向前。”Our destiny offers us not a cup of despair, but a chalice of opportunity. So, let us seize it, not in fear, but in happiness.”—Nixon

沒有留言: